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一章----第七十章
2021/9/29 14:53:00 老子(更多) 1284阅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(大国要象江河下游一样使百川交汇)。
天下之牝(天下万物的雌性),
天下之交(能赢得天下万物雄性愿与之交合),
牝常以静胜牡(是因为雌性常以恬静赢得雄性的欢心),
以静为下(以恬静作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)。
故大国以下小国(所以大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小国),
则取小国(则必然取得小国的欢心与信赖);
小国以下大国(小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大国),
则取大国(则必然取得大国的欢心与信赖)。
故或下以取(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),
或下而取(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)。
大国不过欲兼畜人(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国),
小国不过欲入事人(小国不要过分想奉承大国)。
夫两者各得其所欲(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),
大者宜为下(大国统治者更应该谦下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二章
道者(把道作为宗教信仰者),
万物之奥(认为万物之奥妙都隐藏在道中)。
善人之宝(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),
不善人之所保(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)。
美言可以市尊(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),
美行可以加人(真善美的行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)。
人之不善(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),
何弃之有(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)?
故立天子(因此就创立了一个上帝),
置三公(又为上帝设置了三位助手)。
虽有拱璧以先驷马(有人虽然有宝玉以及先进的马车),
不如坐进此道(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仰)。
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(古人为何要创建这样的信仰呢)?
不曰以求得(不是传说“有求必应” ),
有罪以免邪( “有罪也可以免除”吗)?
故为天下贵(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三章
为无为(以自然无为为有为),
事无事(以平安无事为大事),
味无味(以恬淡无味为佳味)。
大小多少(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),
抱怨以德(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)。
图难于其易(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),
为大于其细(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)。
天下难事(天下难事),
必作于易(必是从容易开始);
天下大事(天下大事),
必作于细(必是从细小开始)。
是以圣人(因此圣人),
终不为大(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),
故能成其大(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)。
夫轻诺必寡信(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),
多易必多难(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)。
是以圣人犹难之(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),
故终无难矣(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
其安易持(局面安定容易维持),
其未兆易谋(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),
其脆易泮(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),
其微易散(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)。
为之于未有(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),
治之于未乱(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)。
合抱之木(合抱之粗的树木),
生于毫末(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);
九层之台(九层之高的楼台),
起于累土(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);
千里之行(千里之外的行程),
始于足下(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)。
为者败之(为所欲为者必败),
执者失之(执迷不悟者必失)。
是以圣人(因此圣明之人),
无为故无败(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),
无执故无失(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)。
民之从事(有些民众做事),
常于几成而败之(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)。
慎终如始(始终谨慎如一),
则无败事(则无失败之事)。
是以圣人(因此圣人) ,
欲不欲(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),
不贵难得之货(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);
学不学(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),
复众人之所过(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)。
以辅万物之自然(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),
而不敢为(而自己不敢妄为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五章
古之善为道者(古代善于应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),
非以明民(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),
将以愚之(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)。
民之难治(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),
以其智多(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巧智诡诈)。
故以智治国(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),
国之贼(无异于国贼);
不以智治国(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),
国之福(是国家的福音)。
知此两者(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),
亦楷式(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是样板),
常知楷式(经常感知这种楷式给民众的好处),
是谓玄德(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)。
玄德深矣远矣(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)!
与物反矣(它可以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),
然后乃至大顺(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六章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(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),
以其善下之(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),
故能为百谷王(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)。
是以欲上民(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统帅者),
必以言下之(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);
欲先民(欲走在民众的前面),
必以身后之(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)。
是以圣人(所以圣人),
处上而民不重(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),
处前而民不害(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)。
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(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),
以其不争(正是因为圣人不争),
故天下莫能与之争(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七章
天下皆谓我道大(天下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大),
似不肖(对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不敢接受)。
夫唯大(我们惟恐人们夸大事实引来不必要的麻烦),
故似不肖(所以对这种传说应该持有不敢接受的态度)。
若肖久矣(倘若纵容人们似是而非的传说时间久了),
其细也夫(我们自然也会变为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)。
我有三宝持而保之(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):
一曰慈(第一件说的是慈爱),
二曰俭(第二件说的是俭朴),
三曰不敢为天下先(第三件说的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)。
慈故能勇(有慈爱之心才能激发勇敢的斗志);
俭故能广(有俭朴行为才能产生广泛的美德);
不敢为天下先(有不敢贪天功为己有的思想境界),
故能成器长(才能成为民众真正器重的道长)。
今舍慈且勇(当今世人舍弃慈爱去空谈勇敢),
舍俭且广(舍弃俭朴去空谈广德),
舍后且先(舍弃求实的美德去接受沽名钓誉的赞许),
死矣(这是没有出路的)。
夫慈以战则胜(以慈爱之心用以征战则必胜),
以守则固(守御阵地则固若金汤)。
天将救之(天将救护谁),
以慈卫之(必是以慈爱来卫护他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八章
善为士者不武(善为领导者不须高大威武);
善战者不怒(善于作战者不会轻易动怒);
善胜敌者不与(善胜敌人者知道避敌锋芒);
善用人者为之下(善用人才者态度平和谦下)。
是谓不争之德(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美德),
是谓用人之力(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),
是谓配天(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),
古之极(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)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九章
用兵有言(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):
吾不敢为主(我不敢轻易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),
而为客(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的一方)。
不敢进寸(不敢轻易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),
而退尺(而宁可将自己熟悉的阵地让出一尺)。
是谓行无行(什么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):
攘无臂(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),
执无兵(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),
扔无敌(要制服对方却象什么敌人也没有)。
祸莫大于轻敌(灾祸的到来莫过于轻视敌人),
轻敌几丧吾宝(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的斗志)。
故抗兵相加(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),
哀者胜(哀兵必胜)。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章
吾言甚易知(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),
甚易行(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)。
天下莫能知(但天下人未必知道我在说什么),
莫能行(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)。
言有宗(我的言论是有源头的),
事有君(我说的事也会得到验证的)。
夫唯无知(但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我的道理),
是以不我知(所以才不知道我们的深浅)。
知我者希(知道我们深浅的人是非常少的),
则我者贵(像我们这样的得道之人则是难得可贵)。
是以圣人(所以真正的圣人),
被褐怀玉(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)。
标签:道德经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