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3/28 16:59:00
China1288(1123) 中级 四级 普通会员 来自:交友 |
沈括孤独地坐在窗前满脸忧伤地望着远处,然而再热闹繁华的景象在他眼里都如同自己的前途一般,一片黑暗,低头一声叹息后,湿润的眼角留下了悔恨的眼泪。而桌上放的则是他倾尽心血所著的《梦溪笔谈》。
一、到哪都不忘多看书的沈括
《梦溪笔谈》是作为有着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之称的沈括写的,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造诣和成就非常高,单从他的贡献,也就是写出了这本非常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,他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。然而,历史对他的评价中,批判他为人处世和人品的也不少。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说他人品差,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,完全是因为在宋神宗时期的党派之争和历史上有名的“乌台诗案”中他的做法让很多人不耻。沈括出生在宋朝,那时的沈家还是一个大家族,家里三人都在朝中为官。作为大家族出生的孩子,沈括不仅从小就开始学习家里的藏书,还经常跟着自己的父亲去各地游历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沈括逐渐对大自然开始感兴趣,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日后会走向科学研究这条路的原因之一。
不过沈括之所以能写出《梦溪笔谈》这本涵盖很多领域内容的书,当然不仅仅是依靠着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。因为从小身体就不好,要经常吃药,所以接触得多了也就开始慢慢研究起了自家的家传医书。长大后又因为在亲戚家里借住从而学习了很多军事方面的知识。正是因为从小读的书范围广,数量多,因此长大后的他在仕途这条路上走得还算顺利。父亲死后,他接班步入了仕途,虽然这个时候的他官职并不大,但是在任职期间他还是兢兢业业,并且还在治水方面做出了很大功绩!也正是因此,他后来又被叫去为“万春圩工程”出谋划策。不过沈括并不想就这样熬下去,于是他决定辞官回家参加科考,虽然他学识很丰富,但排名仍在六名之外,根据规矩他只能成为候选人,需要等一年才能给他安排职位。不过好在第二年他不但做了掌管刑狱的参军,还很快就被人推荐去了京都。进京之后,由于职业原因他有机会在皇家的藏书阁中“免费学习”。皇家的藏书可不是一般家庭里的藏书能比的,即使他家是官宦世家也同样比不了。这里的学习让他的学识相较于以前再次进步了一大截。也正是因为这个职业,他又开始了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。宋神宗刚继位时,恰好沈括母亲病逝,根据规矩他需要回家守孝三年。而等他再回来时京城里的天变得不一样了,而这时,宋神宗和王安石伸手将他拉进了他们搞出来的“熙宁变法”之中。
二、墙头草一样的沈括
而这个“熙宁变法”也是导致朝堂分立两派,纷争不休的原因之一。
众所周知,宋朝的朝堂是出了名的斗争多,而且大多还都是恶斗,你跟我的看法不一样,那我们就是敌人。对于自己的敌人不是拉下马就是直接搞死,反正是不会让他们继续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晃悠的。
宋神宗之所以要搞这个变法也算是无奈之举。北宋从他手里接过来的时候就是一堆烂摊子,积贫积弱,民不聊生,只有变革才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。
而王安石因为在这方面很有想法,也很得宋神宗认可,所以在第二年王安石便官拜丞相,跟他一起开始搞事业。
被拉入伙的沈括自然是以两人马首是瞻,成了“变法派”的一员。直到因为“守旧派”的不断反对导致王安石罢相,而沈括也因此丢掉了原来的职位后,他才转向另一边。
这边变法派的老大刚离开,另一边做了好几年小弟的沈括就投靠了之前的敌人,难免会让人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。因此大家对他这种行为议论纷纷,变法派的大臣们更是直接称他为小人。而保守派对沈括也未必就欢迎,至于原因还得说到历史上有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乌台诗案的主人公就是大家的非常熟悉的大诗人苏轼。苏轼的诗好是人尽皆知的事,诗人写诗全凭心情,有感而发,这也因此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
三、乌台诗案的“罪魁祸首”
苏轼本人很有才华,早先就在京都任职,后来宋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,苏轼觉得他们所做出的这些改变弊端太多了,根本不适用于如今的宋朝。因为政见不和,苏轼打算眼不见为净,直接离得远远的。他自己上书申请外调,不过因为宋神宗爱惜人才,就算他们立场不同也仍没打算让他的才华埋没。随着官职的不断调动,苏轼对于他们的新变法越来越不赞同,认为这些改变不但不能为老百姓减轻负担,反而让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因为远离朝堂,所以他只能将这份不满,苦闷发泄到诗词上。就是在那段时间,他写了大量诗词来讽刺,批判新变法。也因此让去那里巡查的沈括抓到了把柄。作为还是变法派一员的沈括自然看不惯这些保守派,抓到苏轼的把柄后直接以“诽谤罪”告到了宋神宗面前。而其他跟苏轼不和的人也紧随其后找到了大量对苏轼不利的诗词,并且顺藤摸瓜将和这件事稍微沾点边的人,也就是和苏轼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全给扯了进来。不过好在此时的宋朝在律法方面还算清明,并不像明清时期的“文字狱”那样。虽然同样都夹杂着政治成分,但好在宋神宗也算听得进劝,而且当时肯帮苏轼说话的人也足够有分量,再加上太祖赵匡胤定下的律法“不杀士大夫”,这才让苏轼侥幸逃脱。
苏轼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了,但是惩罚还是有的。不过好在被一同牵扯出来的人中也就身为驸马的王诜,弟弟苏辙还有好友王巩三人惩罚严重点。苏轼被贬之后,不但官职特别低微,而且一点实权都没有。这让苏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振作起来,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这么活下去,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了。不过好在后来宋哲宗,宋徽宗继位后他又接连升职,最后重新复任。作为导致苏轼半生坎坷的沈括自然每每被提及都是一通臭骂。虽然整件“乌台诗案”他的出场率并没有多高,但因为他当初仅仅是怀疑便去告发了苏轼,从而导致苏轼后半辈子过得非常辛苦,不顺,直到晚年才翻身。所以称他一句罪魁祸首也没错。
而沈括这一生的仕途走的也不顺,虽然为宋朝兢兢业业一辈子,四处征战,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,但是晚年时却仍被“抛弃”,以至于让他对自己的从政生涯有了后悔的念头。最后在隐居梦溪时用全部精力创作了《梦溪笔谈》。